平潭岛上。

2024-01-01

IMG 1949

吞刀片。

2023-12-09

甲流。

2023-12-08

10年,又一个轮回。

2023-11-22

 “上医”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也就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首先要能够治理国家,其次才能诊疗人的疾病或者处理更细微的事情。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明了医国与医人具有相通之处。而“上医”大多是学识渊博者,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探究,做到“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

  《黄帝内经》有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后来,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意指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预,从而防止病发。在中医看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提前发现端倪,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让人不生病,从而避免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这是“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忧患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也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周易》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规律性,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压力与动力等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增强忧患意识,关键就在于培养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在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中推动发展。

  治未病,需要具备见微知著的眼光与能力。《何博士备论》有云:“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做好预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有可睹之迹”和“无可窥之形”的关系,延伸预见和预防的“触角”,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隐患,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需要抓早抓小,付诸实际行动。《后汉书·丁鸿传》有云:“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意思是说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要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老子》也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说的就是,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来治理,才能够没有缺点。这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2023-02-1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āshānzhīshí,kěyǐ-gōngyù)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他”又作“它”)。语出《诗经》。本意是向周宣王(?— 前782)委婉劝谏,应招致那些隐逸山林的贤才为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借他人、他国的情况、经验、方法等作为自己的鉴戒和参考,更好地提升自我。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开放心态、学习精神。

引例1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chǔ)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当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
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啊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啊有人在唱
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守护她

Cropped DSC01124

无住生心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住着而言。 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着。 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着状态中,如执着身体、执着服装、执着家庭、执着名誉、执着饮食、执着用具、执着财富、执着地位、执着友谊等等。

 禅宗的六祖惠能,从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住着而言。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 的特点,就是执着。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着状态中,如执着身体、执着服装、执着家庭、执着名誉、执着饮食、执着用具、执着财富、执着地位、执着友谊等等。由 於对六尘境界的执着,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尘劳的染污,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

  执使我们内心失去独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的人们,为了生存的快乐,就要不停地去接独外境。这里我们不妨对一个世俗人,关於他的一天生活来个透视:他从早上起床开始锻炼,吃饭,上班,下班,吃饭, 教育孩子,看电视,聊天,玩电子游戏,搓麻将,睡眠等等。可以这麽说吧,一般的世间人,只要他还有感觉,身体或者精神总是很难平息下来。由於长期以来对外 境的攀缘,使得渐渐对外境产生依赖,而内心不知不觉中也就失去了独立。惟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平衡,才能充实。

  执着於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已。世间上的 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麽?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麽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 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好触。他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奔忙。由於一味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 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执着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经常听到许多 人说:活得很累。又说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负担。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体不能负担太重的劳动,却不知道无形的精神,也不能负担太重。那精神的 负担是来自於什麽呢?是执着。我看镜子,它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迹,为什麽?因为它不执着。我们的内心具有镜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镜子。当 我们的心在缘境界时,总喜欢对顺境进行执着,因为执着的关系,在思维上就留下负担,执着越强,负担就越重。这就使得我们产生很累的感觉;又因为执着的关 系,外境的变化,随时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安。所以,你别看许多人表面很神气,但内心里总有许多东西在困扰着他,始终活得不安宁。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不执着。当 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幻化有。因为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 告诉我们: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布施时,要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见如来时,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 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菩萨壮严国土,不住壮严国土相等。经曰:“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2022-12-12

UntitledImage

 

UntitledImage

欲望极简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专业素养、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精神极简
了解、选择、专注于1-3项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充分学习、提高。
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物质极简
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后,不买不需要的物品。
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次品。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
用瓷杯、钢杯代替纸杯。
用电脑写东西,少用纸。养成纸质文件扫描、存档的习惯。
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精简出门行头,只带“身手钥纸钱”。
精简银行卡,仅保留一张借记卡,一张信用卡。

信息极简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少看微博、朋友圈。
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
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
精简电子邮箱数量。
关注的知乎用户少而精,宁缺毋滥。时间线干净。
APP使用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

工作极简
使用有效的GTD方法,不拖延。
及时清理电子邮件,不要让它们堆积起来。
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尽可能不做Multi-task。

生活极简
慢生活。
不做无效社交。
锻炼。
穿着简洁、不花哨。
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喝白水和纯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学成分的碳酸饮料和果汁。

大多数生活得丰富多彩、快乐幸福的人,几乎每一天都生活在感动之中,而这些点滴感动的积累,能够促使你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积极向上,豁达开朗。心态积极向上的人,会视逆境中的生活为一种磨练,作为升华自我的一个舞台,即使是枯燥无味的,也会变成快乐有趣;相反,心态消极自卑的人,则视困难为阻挠自己前进的一种障碍,越陷越深,以至于难以摆脱困境。

 

2022-03-22

人这一生,不完成与自己的对抗,就无法真正做到与自己和解。我们却总是在与别人对抗,和自己较劲。

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每一次相见,都是一生中唯一 的一次。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放下。

这世间有两种感受最能唤醒一个人,一个是爱 一个是痛。而我们就是从一次次的爱与痛中开始成长的。

人生的苦难悲欢、分离变化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度的劫也远不止眼前,接受自己的每一面,或不堪的出身或平庸的将来,无论何时不卑不亢,不刻意,不讨好,保持热爱和初心,大象无形地做人,就能在无常的变化中找到出路。

 

2022-03-1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1-09-20

生日快乐 ,亲爱的自己。

 

2021-09-13

凌晨5点30分,突然一阵暴雨。

… … 

仅记录。

2021-09-12

一场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也包括我的。

最后明白,内心的痛苦无法释放,并不是无病呻吟。

某一刻开始,对自己变的陌生。

2020-09-14

今天扁桃体发炎, 疼痛难忍 。
发邮件提醒自己, 注意健康!

时光一晃而过,不要作让自己后悔的事,想到什么就去作吧!

生命、生活的过程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经历

不要等到10年之后,再后悔!

2020-04-20

沉的住氣,方成大氣
(不要當情緒的奴隸,心靈要定,要平靜的處理應對萬事)
沉得住氣,才發的了力
(大丈夫能軀能伸,不要為一時的衝動而斷送自己的路途)(如果有人刁難你那無視就好,並竟人在怎麼強、怎麼溫柔,一定有人看你不爽)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认为的人生幸福观

  文/达西法师

  幸福美好的人生,是众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古往今来,我们总认为,达到了外在的某个标准,如有钱、有权、或者有名,便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喜欢当官的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觉得幸运;假如没有机会当官,那就是不幸了。希望成家的人,谈上合适的对象,觉得幸运;找不到理想的对象,就觉得不幸。有的人觉得长寿是幸运的,纵然我们能够活到两百岁以上,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手脚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感官也逐渐退化,生活没有趣味。更伤感的是,假如我们的孩子、孙子死了,还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苦,长寿也没什么幸运可言。也有的人觉得有钱是幸运的,如果买不到健康的身体,那就很不幸了。我们也认为考完试是幸福的,但如果碰到不极格也是不幸运的。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当然,如果他们的幸福观成立,对照起来,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光明,每天也可以晒半小时太阳,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幸福的感觉。

  佛教认为,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第一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解无常,认为世间上一切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说执着这个色身,认为可以长生不老,永远不变,每天去打扮它等。但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是迁流变化的,我们这个色身亦是五蕴假合而成的,是非我、非我所、无常的,如《万善同归集》所说:“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这些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第二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我们要知道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正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执着是痛苦的根源,是我们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的原因。我们想要自己的人生过得安乐,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得大自在,就要破除对“我”和“我所”的执着。

  ▍第三贪嗔痴: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是贪嗔痴的根源,而无明是由过去的贪嗔痴烦恼所遗留下的问题,无明不破,恶习不除,则轮回难出。假如我们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最终必将堕落三途,受苦不止。所以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树立起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人生才会过得很幸福,才能在无上的菩提大道上不断前进。

  ▍第四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从因上去避免造作不善业,身口意三业都是向着好的、善的、积极的、利人的方面去努力,就不会有苦果。

  既然金钱、爱情、权力、长寿等都不是究竟的幸福,那么佛教的人生幸福是什么呢?以下略举几点说明:

  第一:良好心态

  幸福的根本首先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一个人心地纯善,平时多培养公德心,顾念大众的利益,与人多结善缘,因缘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第二:无所得、不受

  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伤害不了你。所以要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第三:学会谦虚

  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谿壑因为低下,所以能容纳百川,成熟的稻子头总是俯得更低,我们昂藏六尺之躯,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间,要学习谦下,要懂得虚怀,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

  第四:广种幸福之因

  生活中多行十善事,行布施喜舍,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第五:学会知足

  《佛遗教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